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详细信息

笔谈: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定位、价值挖掘、传承展示及实现途径    

文献类型:期刊文献

中文题名:笔谈: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定位、价值挖掘、传承展示及实现途径

作者:刘庆柱[1];汤羽扬[2];张朝枝[3];李严[4];张玉坤[4];李哲[4];林留根[5];王健[6];李飞[7]

第一作者:刘庆柱

机构:[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101;[2]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研究院,北京100044;[3]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275;[4]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天津210092;[5]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浙江杭州310028;[6]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4;[7]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100101

第一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101

年份:2021

期号:5

起止页码:15-27

中文期刊名:中国文化遗产

外文期刊名:China Cultural Heritage

收录: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国家文化公园;线性遗产;文化标识;价值传播;长城;大运河考古;黄河文化

摘要:"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文化属性被提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突出各类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综合保护,并将利用与传承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凸显,其目标是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彰显中华文化的引领和标志作用。纷纷提出主体功能区布局和基础工程建设内容。但如何建立起以价值传播为核心的传承展示体系,成为国家文化公园的关键问题之一。既有的考古工作可以为文化公园的价值凝炼、主题表达以及规划布局提供技术支撑。但在以文化公园建设为背景的新一轮规划和建设热潮中,线性遗产本体的保护传承利用,特别是生态修复和沿线环境建设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危险和危害甚至已经出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考量,用什么样的方式向公众阐释遗产价值,在实施中如何做到"统分结合"、功能化建设有所侧重以及公益化项目的商业化,等等。将线性文化遗产建设成国家文化公园,推动中华文化标识建设,也必须处理好线性遗产的复杂形象与文化标识的关系,科学地设计与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相适应的线性遗产旅游产品体系,并创造性地推动社区居民的传统生计方式的可持续性,使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均成为遗产价值的传播主体,由此增加国家文化公园的活力和运行可持续。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北京联合大学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